首页 > 五老风采 > 正文

曹鸿宵

发布时间:2023-12-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红烛精神 慈母情怀

   

  曹鸿霄,女,中共党员,副教授职称,许昌学院退休教师,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五岁那年遭遇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灾荒,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十四岁才上小学念书,后来靠助学金资助读完大学(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党号召知识青年到边远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曹鸿霄和一批积极响应号召的青年一道,被派到了山西省昔阳县。那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地方,曹鸿霄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年。一九七九年底,曹鸿霄调回了老家河南许昌,离别四五十年的学生还千方百计打听到老师的地址,给老师寄来了昔阳的土特产。二〇一八年,四位两鬓已经斑白的学生代表来到河南看望当年的班主任。他们说:曹老师好像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在学生身上倾注的点滴心血,谆谆教诲,时隔半个世纪也不会忘记——

山区教育的需要就是她的选择

曹老师是一九七〇年被分配到山西省平定师范任教,后来到昔阳县沾尚中学成了我们的老师。我们这些山里娃能够得到来自中国最高学府高材生的教诲,可谓三生有幸(这是毫不夸张的表述)。曹老师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沾岭山的教育事业,她常说,沾岭山是她的第二故乡。

沾岭山上要办高中,也可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充实沾尚中学的师资力量,时任沾尚公社党委书记何明德和沾尚中学校长李建德多次跑到县教育局求援,请求支援高水平的教师。当时,曹老师新婚燕尔,凭着一股报效祖国、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热情报了名。她的爱人杨国敬老师也是北师大的一名高材生,在县中学教书,他对妻子的选择感到惊讶,提醒她要三思而行,不能一时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按常理曹老师完全可以选择留在昔阳县中学。以曹老师的学识,留在条件好些的县城理所当然,她也明知到偏远山区工作会很艰苦。但想到山区的教育事业需要人,曹老师还是说服爱人,毅然踏上了去沾尚的征途。

山区交通极不方便,从县城到沾尚六十里山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只有公社的两辆拉煤的大卡车和村里的马车。从县城上岭西如果遇到好心的赶车大叔或者卡车司机,可以搭个脚捎一程路,运气不好就得步行。沾岭山地处高寒山区,高原气候,天高气燥,风大尘浓,每到冬春尘土飞扬,如你有幸乘坐运煤卡车从县城回到沾尚,就会变成“非洲黑人”,鼻孔、耳窝全都是煤屑和尘土。而这情景对于曹老师来讲以后就成了家常便饭。

    沾尚中学的办学设施十分简陋,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昔阳县第四高级小学校,校舍是沾尚村大地主翟步元的一处破旧院落。教师住的都是不足十平米的小土屋,并且是宿舍兼办公室。曹老师初到沾尚中学,学校把西南面的小西房分配给她。小西房十分低矮,一个糊着白纸的小轩窗下方装着一块二尺见方的玻璃,采光不足使小屋十分昏暗压抑。墙壁上的土泥皮脱落了不少,满墙斑斑点点显得光怪陆离。纸糊的顶棚有四五个碗口大的破洞,四角布满了蜘蛛网。屋里一边是一盘五尺见方的小土炕,一边放着一张二斗桌,这就是学校为这个北师大高材生所能提供的全部办公和生活设施了。曹老师二话没说,挽起袖子调了一小锅面糊,和前来帮忙的学生一起找了些旧报纸,把墙壁和顶棚简单糊裱一番就住下了。

沾尚中学办学条件差,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就勤工俭学。学校与附近的大寒林场(当时属于山西省林业厅太行森林局管辖)有个约定,每年要为林场整饬几千亩林地(刨鱼鳞坑),播种油松。林场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寒风刺骨。劳动时间是早春(清明前)和晚秋(霜降后)各十天。每年秋末沾尚中学的第一件大事是沤制二十多瓮酸菜,储存两窖山药蛋和茴子白作为全校师生的过冬蔬菜。第二件大事就是师生手动自制煤球——打煤糕。只有储备大量的煤糕才能熬过沾岭山严酷、漫长的冬季。那时候强调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修课。每季都有一个星期的劳动课,冬春主要是帮助农民运肥散粪;夏天是间苗锄地;秋天收割、担运。刚开始山上的羊肠小道曹老师走不惯,常常崴了脚,全靠班里大个子的学生一个在前边扒拉齐人高的荆棘,一个在后边搀扶。即便这样,这些强体力的劳动曹老师是一样也没拉下。她挽起裤腿,泥里来、水里去,种菜、挑土、运煤,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夏天,曹老师看到学校菜园里豆角和西葫芦叶黄蔓瘦,就组织学生去掏茅坑,挑大粪浇菜园。学生担心曹老师受不了气味,要替她挑粪,她说:“我也是农家孩子出身,咋会嫌大粪臭呢!”

当时,陆续分配到沾尚中学的外地教师有来自北大、哈工大、吉林大学的好几位老师,都是刚跨出大学校门、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高寒山区的边远落后对他们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有人不到两年就商调离开了。曹老师以兄长的姿态、大姐的温情,从工作到生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曹老师是个热心人,在工作上发挥自己师范专业优势,教研时给同事分享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础知识;业余时间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扎根山区、献身教育事业。曹老师的工作热情、乐观精神、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老师们,大家都非常尊重她,亲切地称呼她“老曹”,把她视为良师益友。

教书育人是她的天职

曹老师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对学生诚挚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爱戴。“文革”时期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业荒废,知识底子薄、基础差,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曹老师一点也不嫌弃我们,而是从实际出发制定补习计划,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上。

曹老师的课是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每当曹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如沐春风,她那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亲切和蔼的慈母形象,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曹老师的板书整洁、规范,从不潦草放任,工整中透着几分灵秀;曹老师的讲解,不仅妙语连珠,而且特别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帮助我们理解。在讲授诗歌的文艺特征的时候,曹老师说,诗歌不仅是语言艺术,也是形象艺术,诗歌要有画面感,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几十年了这些内容至今仍然鲜活地印在我和同学们的脑海中。当时曹老师还举了山西农民诗人匡荣归的一首诗:“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她绘声绘色,塑造了一位身穿红背心的大力士手握钢钎撬动巨石的形象,讲得生动逼真、通俗易懂,使我们犹如身临其景,看到了英雄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情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曹老师鼓励我们开展课外阅读,经常推荐自己读到的优秀作品,为我们介绍了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刘白羽等名家作品作为补充教材,为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曹老师在分析点评、提示鉴赏中的独到见解,洋溢着她的文雅风华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境界。

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曹老师精批细改,几乎每晚都忙到深夜,学校的灯都熄了,只有曹老师屋子的灯光和夜空的星星遥相呼应,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解决学生知识基础差的问题,曹老师在所带的班级增加了课外辅导课,每周两节从未间断。记得曹老师身怀六甲,身体虚弱,难以抵御沾岭山的严寒,得了重感冒,但她仍坚持上课、辅导,晚上回到宿舍才发觉小腿和脚都浮肿了,一按一个深窝,许久不能复平。后来脚肿得穿不上鞋,只好借了一双男生的鞋子穿。

曹老师任沾尚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期间,积极倡导和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教学活动十分活跃。各班都创办了文学校刊,高一班的《雏凤凌云》、高二班的《沾岭新苗》、高三班的《潇河新声》都办得有声有色,每期刊物出版,同学们争相传阅,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小文登出,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办的刊物拿去参会,都被争先恐后抢完了。读书是知识的内化,写稿交流是知识的外化。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明显提高。

在曹老师的倡导下,学校兴起了毛泽东诗词热,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背诵比赛活动。曹老师细心讲解毛主席诗词时代背景、文白翻译、赏析点评等等,让我们熟背、咏诵。不仅使我们掌握文学创作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更陶冶了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沁园春•雪》,全班同学济济一堂,春风浩荡,在激情诵读之时不仅领会到毛主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伟大领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远见卓识,雄浑豪迈、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心潮澎湃。有一年夏天,我去武汉登上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曹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菩萨蛮•黄鹤楼》的情景历历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吟出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诗句,身临其境感受到受过诗词滋养的心境,览胜的品味提高了,对宇宙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也迥然不同。

曹老师有句口头禅:“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体,丢掉了育人,就丢掉了根本”。曹老师带班经常组织开展歌咏比赛、军事训练、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九七一年冬,全班进行六公里野营拉练,当我们背着背包爬山爬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曹老师领唱起了《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志如钢……”歌声有力地鼓舞了士气,大家短暂休息之后继续前进,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至今仍时时激励着我们。

曹老师还带我们到学校南十华里外的柳林背村的檀木沟参观,老村长愤怒控诉:“一九四〇年十月十日百团大战期间,日军进村疯狂烧、杀、抢、掠,把全村五十一名村民赶到村西檀木沟全部杀死,烈火焚尸”;到广阳村龙门伏击战故地,听取老红军激情讲述:“一九三七年,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命令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在广阳村一带伏击西进日军,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徒步六十里到庄窝烈士陵园,祭奠抗日英烈。

曹老师经常给我们学生谈人生、理想,激励大家见贤思齐,向老一代革命家学习,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她推荐的《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对我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整个班级朝气蓬勃,同学们个个精神振奋,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入了党的,申请入党的,入了团的学生日渐增多。

把爱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曹老师经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她既是良师,又是慈母,关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一些新同学自理能力差,曹老师到宿舍手把手教他们洗衣服,整理床被。星期天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女生帮助男生洗衣服,男生为女生宿舍套泥小地炉。沾岭山的冬夜寒气逼人,很多学生因为晚上跑老远上厕所受了风寒,曹老师就自己掏钱为男女宿舍买来了大号夜壶。

学生周金玉的母亲久病体弱,常年吃药,不能料理家务;哥哥肢体不健全,不能下地劳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周金玉在家里除了料理家务,还要参加村里劳动,帮助父亲挣工分,入学不到两个月就要退学。曹老师利用星期天,步行十里路到大南峪村家访,动员周金玉不要放弃高中学业。曹老师还积极向校领导反映周金玉的家庭情况,使学校免除他的学杂费。经过三番五次的动员,周金玉终于回到校园,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三班赵非祥初入学时,聪明好学,成绩却不理想。曹老师调查得知他初中段学业有空缺,基础差,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于是帮他订了补课计划,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赵非祥补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赵非祥顺利考入了山西大学。

刘粉娥同学是从边远的安丰七年制学校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的,同样存在着初中知识基础差的问题。曹老师想方设法给她补课,后来就干脆让她搬到自己宿舍,和自己一起挤在不足两米宽的小土炕上。刘粉娥常对同学们讲:“晚上一觉醒来,又看见曹老师坐在小台灯前批改作业。”

刘粉娥高中毕业回村务农,两年间曹老师经常写信鼓励她不要放弃学业,要争取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深造事的机会。一九七四年沾尚公社推荐刘粉娥参加了工农兵上大学的考试。曹老师得知这一消息高兴得不得了,立马把刘粉娥叫到自己家住下,帮助她制定复习计划,争分夺秒复习中学课程。最终刘粉娥如愿以偿,考入了晋东南医专。刘粉娥每次放假都要买上一点礼物,先回曹老师家住几天,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现在已经68岁的刘粉娥每当谈到这段经历,眼中总是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说:“没有曹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曹老师经常说:“学生的思想就像一杯清水、一张白纸,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在下一代洁白的心灵上画美图、着正色。”

一九七三年深秋的一天,曹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闫文柱到安平公社张家峪村当老师了,不禁喜出望外,下了晚自习就和胥美英老师一同步行三里地去到闫文柱家祝贺。他们千嘱咐万叮咛闫文柱要好好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并送给他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以资鼓励。曹老师用自己火一般的爱,在学生心灵上打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烙印。她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为开发和建设山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达半世纪的人生道路上,曹老师是我们思想的标杆、做人的楷模。我们与曹老师的师生情谊是人生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收获。每当同学们相聚,都要重返母校,追忆当年美好的时光,当年曹老师带领同学们栽植树苗的情景历历在目。今天,校园里这些挺拔的白杨已经郁郁葱葱,直参云天,守护着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

在大学生心中培育对教育的热爱

一九七九年,曹老师调回家乡河南,在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在的许昌学院)教授教育学、心理学,并承担了心理咨询的任务。三十年的大学教师生涯,曹老师一直注重在学生心中培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曹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当老师,想着毕业了就改行。她了解到,学生主要是觉得中小学教师地位低,人们瞧不起。于是就耐心引导:你们觉得谁地位高呢?学生说,国家干部、医生、科学家;那他们为什么地位高呢?因为他们对社会贡献大;他们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呢,因为有知识有技术;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谁是生而知之的?没有人生而知之,要靠老师来教的。大家都不当老师行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可大高楼的地基不牢,就盖不起高楼,即使盖起来,高楼也要倒塌。大楼的根基在最底层,没有最底层就不能有第二层。而且这个最底层最重要。第一层用沙子行不行?风一吹就跑了,大水一冲就垮了。所以最底层必须用好土,还得夯结实,才能盖第二层。以此类推,才能最终盖起高楼。中小学生年龄小,小学的知识也简单,所以人们觉得容易教、不重视,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必须要夯实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平凡孕育伟大。没有这个简单的知识,就没法子学复杂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搞出复杂的发明创造,就是有简单的知识做基础。随着国家发展,将会越来越需要高精尖人才。中小学生三十年后走上社会,就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的教育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我们现在怎么教、教什么,关系到社会建设者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关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我们的工作重要不重要?

一番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中文系学生程焕香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回忆说,当年是曹老师改变了我的观点,由不愿意当教师到乐意当教师,还对教师这份工作充满了感情;地理系的崔爱霞说,教育学这门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使我懂得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懂得了教育提升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今后我要所学的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政治系学生杨金伟在毕业典礼上深情地说,师专两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最敬爱的老师是谁?答案是我学会了教育学,我最敬爱的老师是曹老师。曹老师不仅教我学会了教育学,也使我懂得怎样做人。她慈母般的人格魅力,处处为我树立了榜样,是我人生之路的向导,课堂上她是一位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的恩师,课余对我的关怀和爱完全展示了一颗慈母般的心。她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指导我如何处事,使我终生受益。

柔情倾注满腔师爱

在三十多年的大学教学的生活中,曹老师仍然把满腔的教育挚爱倾注在大学生身上。她以心理咨询为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调适能力。她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以宽厚仁慈滋润学生心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筹集学费、伙食费,帮助患病学生煎汤熬药,使学生感到在校如家,师如家人。特别是与思想有障碍的学生建立融洽关系,通过个别谈心和聊天,使学生乐于交流,愿说真话、实话,进而对症下药,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使学生走出苦恼烦闷,看到光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勇气,从而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

陈英是来自禹县山区的学生,父母没文化,封建思想较为严重,不好与人交往。女儿考上师专要离开家门了,生怕上当受骗,千叮咛万嘱咐要谨小慎微,城市人很狡猾,能说会道,表面上亲亲热热,背后不知安的什么心,特别是男孩子,少跟他们接触,免得上当受骗。陈英很听爹娘的话,牢牢记住“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来到学校看看,男男女女都很热情,帮她拿行李、带她找地方什么的,她觉得那都是假装的,时刻提防。做事谨小慎微,对人冷若冰霜。时间长了,人们认为她性格孤僻,对她也不是像刚来时那么热情了。她得不到大家的温暖,又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有苦说不出来,苦恼极了,越发孤单,想回家。这样整天处于犹豫彷徨状态,想哭,想喊,甚至想死的念头都有。同学们都说她有精神病,也有人不真不假地开玩笑讽刺她。曹老师发现了陈英的情况,经过多次访谈,了解她的苦恼根源在父母亲那里,就请她父母亲来学校谈话。曹老师跟她父亲讲,这里的学生都是淳朴的农家子弟,没有人要欺负陈英。老师的职业,将来是要接触人的,要和学生、家长打交道,必须学会跟人交流。陈父听了曹老师的劝导,又亲眼看到同学们在食堂一起吃饭、和谐团结的情形,很受触动,感到了曹老师的苦心,转身劝说女儿。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陈英也逐渐能够正常参加集体活动了。

马群鸣是鄢陵县来的学生。那一年开学,马群鸣父子俩带着一封信,敲开了曹老师家的门。信是曹老师初中的一位老同学写的,信中说马群鸣是其外甥,有幸今年考入贵校,但眼下学费不足,请帮助入学为盼云云。曹老师两口子顿时大眼瞪小眼:自家的四个孩子开学了都要交学费,正在发愁呢,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可不帮吧,老同学张开嘴了,他是鄢陵人,在许昌找不到别人帮忙。冷静下来之后,曹老师先问马群鸣现在有多少钱,马父从腰里摸出一个荷包,数了数,全部的钞票不足百元。曹老师夫妇商量了半天,想了几家要好的邻居,去敲人家的门。那是星期天,有的家里没人,在家里的有三十元也借、五十元也借,四、五家凑了贰佰多元,还是不够。又向学生借伙食费,总算凑齐了学费。中午吃饭的时候马父说,董村百十户人家,算上俺一共是三名医生,这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这三百元两三个月兴许能还完,也许还不完,且让马群鸣在曹老师家里搭伙吃饭吧,伙食费就先在曹老师这儿欠下。曹老师也答应了。很快到了毕业的时候。马群鸣要和女朋友订婚,马群鸣父母因为路远往来不便,就请曹老师夫妇代表家长做主。曹老师把两个孩子叫在家里,招待女方的家长一起吃了饭,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物理系学生郭平来自临颍县农村,患有疾病,请中医先生调理。先生诊脉后说,这个病得早治,拖延就麻烦了。早治至少要十五副中药来调理,分十五天吃,如果回家去往返需要两天,加上吃药需请十七天的假。这十七天的课怎么补?学校若有个地方能熬药就不用往家跑了。可是想来想去校园里找不到熬药的地方,物理系里的任课老师只有曹老师住得近。可是曹老师家中有四个小孩,够忙的,怎么好意思麻烦曹老师呢?郭平万般无奈向曹老师说明情况,没想到曹老师欣然答应了。从此曹老师每天五点起床熬药,六点左右郭平来家里,正好不热不凉喝第一道药汤;下午曹老师提前回家熬好药,郭平下课过来喝第二道药汤。就这样郭平一直把十五副中药喝完,没请一天假,也顺利调好了病,她感激不尽,买了一张卡片,写上“师恩难忘”,恭恭敬敬送给曹老师。毕业两年多了,她每次寒暑假都要到曹老师家里看望。

赵吉是数学系的学生,家在禹县深梁沟村。因为太穷,村里好多青年二、三十岁了也找不到媳妇。赵吉考上了许昌师专,成了山沟里的大新闻。邻村有一位姑娘主动表示要和他交朋友。按照当地的习俗,男方应该邀请女方走出家门玩一玩,买点衣服之类的东西。可是赵吉心有余力不足,有心说实话,又怕女方不同意,放弃这门亲事。他想先休学,外出打工挣钱,先把姑娘娶回家再说。赵吉就这样成天胡思乱想,上课开小差,晚上睡不着,烦恼极了。这时候他想到了曹老师,就去找曹老师帮自己拿主意。曹老师帮他分析,人家姑娘爱的是大学生有文化、有前途,如果你去打工丢了学业,就等于打消了她的希望,可就两头落空了。不如先见见姑娘,探探口气。后来姑娘真来了,曹老师和她谈心,说赵吉是个好孩子,有志气,能干,将来一定有前途,他想等大学毕业有一番作为了再谈婚论嫁。结果姑娘同意推迟婚期,愉快地回去了。走之前交代赵吉要努力学习,好好干,不要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毕业后回到村里,要干一行,爱一行。后来有情人果然终成眷属。小两口对曹老师十分感激。

化学系学生李华来自长葛农村,整天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有时整夜啼哭,有时高声呐喊:天啊,为什么让我生在这个倒霉的家中、让我无辜的人生也背上了“另类”的包袱......同学们议论纷纷,都说李华又犯神经病了。曹老师找到李华的好友了解情况,得知他苦闷烦恼,想死的念头都有了,是心里的冤气出不来。原来李华的父亲叫张文柱,几岁时父母离婚,张文柱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母双方都重新建立了新的家庭,张文柱与继母相处并不和睦,于是又回到生母家里,跟生母一家一起生活,随继父姓改名“李留柱”,他不是李家骨肉,在李家一直被视为另类,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李留柱成年后虽然娶妻生子,可心灵深处总铭刻着“另类”二字,他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甩掉“另类”的帽子。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曹老师主动找李华谈心,告诉他家庭出身没法改变,不能因为历史包袱毁掉自己的生活,要勇敢抬起头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曹老师还引导李华发挥专长,为班集体服务,慢慢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帮他去掉了思想包袱。

在授课之余,曹老师还发挥特长,指导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创办期刊。起初曹老师是打算成立一个兴趣小组,结果消息一公布,各系都有学生报名,干脆就成立了一个兴趣班,各个系成立文学小组。兴趣班规定每学期每名小组成员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主持一次读书交流会,就算完成了任务,结果每人读两本书交流两次,一学期下来还没发言完。收到了很多稿件,出的几期小报都很受学生欢迎,都被大家争先恐后抢完了。以后小报被拿去参加学校的展览,真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退休后,曹鸿霄老师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创办了“朋辈心理咨询室”,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次被学校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她积极参加魏都区教育专家人才志愿服务活动“糖豆妈妈讲故事”,和老伴走进“糖豆课堂”,点评教学的得失,研讨环节的优化,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疫情期间,曹鸿霄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神医华佗驱除瘟疫》系列小故事,讲解防疫科学小知识,和孩子们共同祈愿疫情早日结束、国泰民安。

“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是曹老师常常与同仁共勉的一句话,更是她始终践行责任、永远无私奉献的座右铭!

(作者:傅传文,原山西省昔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2013年退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何亭辉

友情链接